13691215152 王经理 18911973131 耿经理

18911877766 杨总

HOME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含缺陷陶瓷材料强度预测的研究现状

浏览量:510次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3日

陶瓷材料作为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等方面的基础原材料和核心部件材料,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军事领

域,陶瓷因具有高熔点、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及抗氧化烧蚀性能等而得到关注,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和高推重比航空发动

机等装备研发的重要候选材料;在民用领域,陶瓷可以替代金属用于制造轴承、刹车片、燃气轮机叶片以及切割加工

刀具等部件,同时在人工关节、骨材料和口腔材料等领域也备受关注。

陶瓷材料一般基于Hall-Petch细晶强化理论进行设计,但实际强度往往达不到设计值。陶瓷中缺陷的控制是提高其强

度的关键,因此深入理解缺陷对陶瓷强度的影响规律对于实现陶瓷材料的可靠应用并拓宽其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国外很多研究团队已围绕着孔洞分布、晶粒尺寸与材料失效概率关系方面开展了大量统计学研究,同时在陶瓷材料的

裂纹-强度定量关系方面也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裂纹是最危险的缺陷)。

国内在该领域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在陶瓷材料的孔洞-强度定量预测方面发展迅速,同时借助飞秒激光技术,实

现了陶瓷中微孔的精确引入,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与优化了强度预测模型。

以下介绍的对象为各向同性致密块状结构陶瓷材料,不包括多孔陶瓷、梯度功能陶瓷及陶瓷涂层,也不涉及含碳纤维、

石墨片等增韧相的陶瓷基复合材料。


缺陷的主要种类

根据缺陷形成机制不同,陶瓷中的缺陷可大致分为本征缺陷和非本征缺陷两大类。前者是指陶瓷制备过程中形成的缺

陷,如微裂纹(各向异性热膨胀或相变等导致)、孔洞、团聚、夹杂物、异常长大的晶粒等;后者是指陶瓷在后续机

加工时引入的表面损伤。

随着对失效理解的加深,人们愈发重视对陶瓷中缺陷的控制,一般要求在材料使用前消除非本征缺陷,同时尽可能抑

制本征缺陷的产生。

在本征缺陷中对强度危害最大的是微裂纹和孔洞,微裂纹可通过调控工艺参数消除,而孔洞则几乎无法避免,并且陶

瓷中孔洞的尺寸(亚微米至毫米级)、形状(球形、细长形等)和位置各异,导致抗弯强度呈现很大的离散性。

尺寸较大的孔洞,会导致特征强度近1 GPa的ZrO2陶瓷的实际抗弯强度仅为732 MPa,强度保持率不足75%,甚至低

于工程材料常用负载阈值(特征强度的80%),这可能导致陶瓷部件的异常断裂,进而引发灾难性事故。


定性的统计学建模

陶瓷强度预测的统计学建模研究主要以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为蓝本,围绕孔洞分布、晶粒尺寸与材料失效概率展开。

中国长安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统计表面缺陷对晶粒尺寸介于2~20 μm的Al2O3、SiC和Si3N4等陶

抗弯强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陶瓷抗弯强度与平均晶粒尺寸和断裂韧度的正态分布关系模型。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Ozaki团队提出了一种有限元分析模型,可用于评估陶瓷失效概率与固有缺陷分布特征间的关系,

陶瓷中的微观结构分布数据(即相对密度、孔洞的尺寸和纵横比、晶粒尺寸等)由各种概率密度函数近似,并通过断

裂力学模型反映在损伤模型的参数中;采用该模型对Al2O3/SiC陶瓷以及3种不同温度烧结的Al2O3精细陶瓷的抗弯强

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通过模型预测创建的强度Weibull分布与由三点弯曲试验获得的分布趋势吻合。

NAKAMURA等通过光学显微镜测量得到Al2O3陶瓷中的缺陷尺寸及其分布规律,在线弹性断裂力学基础上,用包含缺

陷尺寸因子的简单方程描述了缺陷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方程计算得到的平均抗弯强度及Weibull模数均与实测结果接近。

COOK等通过对强度分布的去卷积缺陷群分析,将陶瓷力学性能与可靠性数据、缺陷数量和组件寿命联系起来,最终形

成了涵盖玻璃、玻璃陶瓷、单晶和多晶陶瓷等7种脆性材料的强度分布与表面、边缘等4类缺陷的缺陷群共轭关系模型。

除进行强度预测建模外,统计学方法也常被用于分析陶瓷材料的随机失效问题。HOGAN等针对热压烧结制备的B4C陶

瓷,借助扫描电镜观察确定了氮化铝夹杂、小石墨颗粒/孔以及较大的石墨片等3种不均匀缺陷分布,采用Matlab图像

处理技术及统计学方法探讨了这些缺陷统计数据与材料抗压强度和断裂失效间的对应关系。这为未来解释其他陶瓷材料

的随机失效问题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思路。

采用统计学法评价或预测缺陷与陶瓷强度的关系,被公认为是促进和增强陶瓷部件和构件使用安全性的有效方法;但该

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定性描述陶瓷强度与固有缺陷以及材料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难以对特定部件的承载极限做出

准确评价。


定量预测建模

相比于前述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模型通过材料学和力学等分析手段,可以评价特定缺陷(如裂纹或孔洞)对陶瓷强度

的危害并预测材料实际断裂强度,若结合无损探伤则可实现真正的断前预测。这对于拓宽陶瓷在工程结构领域的应用范

围,保障结构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前面缺陷种类的分析,裂纹和孔洞对陶瓷强度危害的关注度最高。其中,裂纹问题的研究又是解决孔洞问题的基础

,这是因为裂纹和孔洞导致陶瓷脆断的本质都是应力集中,不同之处在于孔洞处的尖锐度远未达到裂纹尖端的原子级别

关于陶瓷裂纹-强度预测方面的研究,1913年,INGLIS最早提出了椭圆形裂纹假设,并给出了均匀拉应力状态下含椭圆

孔的无限大平板局部应力状态及其断裂强度。GRIFFITH在对玻璃样品研究后发现,含裂纹试样的抗弯强度与裂纹长度

根号值的乘积为定值。IRWIN针对无限大块体中的扁平椭圆形裂纹在均匀张力下的最典型问题,成功将非线性和不可

逆性引入线弹性断裂力学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针对有限体,使用近似分析方法(如交替方法和有限元法)获

得了半椭圆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利用强度因子计算值可以反推材料的临界断裂强度。

之后,NEWMAN等又提出了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经验计算方程(相对误差10%以内),但仅适用于泊松比为0.3

的脆性材料。STROBL等在其基础上考虑了不同泊松比(0.07~0.40)的影响,提出了新的陶瓷裂纹-强度预测模型,

但模型对裂纹形貌和试样尺寸都有明确的约束,且计算繁琐,特别是裂纹形状因子计算公式冗长。

另一类常用的裂纹-强度定量预测模型是YUKITAKA等在研究金属材料时基于垂直于最大拉应力方向的裂纹截面积而建

立的,该模型适用于半圆形、半椭圆形和方形等多种裂纹截面形状且计算过程简单。考虑到缺陷引发的陶瓷和金属的

破坏都是由于缺陷处的应力集中达到临界值,该模型可能同样适用于预测陶瓷的强度。基于此,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研

究团队进一步考虑了过程区尺寸失效准则,提出了含裂纹Al2O3/SiC陶瓷断裂强度的定量预测模型。

上述研究虽然仅适用含裂纹缺陷陶瓷,但对于陶瓷孔洞-强度响应的建模仍具有重要意义。裂纹可视为孔洞的极限情况,

若能科学描述应力强度因子随孔洞尖锐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在裂纹-强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应力强度因子修正系数,则

有望获得孔洞-强度响应预测模型。

基于该思路,WANG等借鉴GÓMEZ团队和张显程团队提出的陶瓷应力强度因子与缺陷尖端半径的定量关系,分别建立

了规则截面形状孔洞作用下I型破坏时的断裂强度预测模型。

上述模型主要针对I型裂纹或孔洞问题,且缺陷的截面形状必须是规则对称图形,但实际情况下引发陶瓷破坏的缺陷往

往是不规则的。为了能够定量描述实际孔洞等缺陷的危害,最近ZHAO等针对调研发现的表面普遍存在的类梯形截面

不规则缺陷,基于有限元计算及拟合分析方法,将规则孔洞-强度预测模型推广至含不规则孔洞陶瓷强度预测。

陶瓷固有缺陷除截面形状不规则外,两端的尖锐度也往往不同,这也可能导致强度预测出现偏差,但目前相关研究还

未见报道。

陶瓷强度不仅受缺陷的尺寸和形状影响,还与缺陷的取向和位置有关。在考虑缺陷取向方面,可基于混合型断裂准则

(最大正应力准则和最大应变能释放率准则)对前述模型进行修正。其中最大正应力准则假设当材料所受的拉应力分

量导致的应力强度因子达到临界值时,材料发生灾难性破坏;最大应变能释放率准则假设裂纹沿应变能释放率最大的

方向扩展。相较之下,最大应变能释放率准则在ZrB2基超高温陶瓷的强度预测中表现出更高的精度。

总的来说,现有缺陷-强度的定量预测模型比较全面地涵盖了I型和混合破坏模式下裂纹和孔洞类缺陷问题,也能够合理

描述缺陷位置的影响,基本实现了各类人工孔和形状较为简单的固有孔对陶瓷强度影响的定量预测。但是,考虑到陶

瓷实际的固有孔洞形状比现有研究涵盖的情况更为复杂,如何将模型推广用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仍任重道远。如要

取得突破,可能还需要更高精度的缺陷检测技术、科学合理的缺陷简化等效方法以及大量的试验验证工作。


人造缺陷的引入及强度预测

陶瓷中人工可控缺陷的引入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关注的焦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强度模型准确性的验证。陶瓷材料因

强度/硬度高、脆性大等特点,其可控缺陷的引入非常困难。

研究人员最早采用压痕法引入缺陷,通常借助努氏或维氏硬度计在陶瓷试样表面压制压痕,通过调节压制载荷获得不

同尺寸的压痕裂纹缺陷,再将压痕凹坑打磨去除,得到半圆或半椭圆的表面裂纹型缺陷。将这些含裂纹型缺陷的陶瓷

试样退火处理后进行强度测试,用于验证陶瓷的裂纹-强度预测模型。这种方法又称为“压痕-强度法”,但因裂纹尺

寸和形状无法独立控制且受残余应力影响而难以准确评估预测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缺陷引入方法是烧结前在陶瓷粉体中混入已知大小的有机颗粒,通过高温烧结将这些有机颗粒烧损消耗,

从而形成孔洞类缺陷。但通过烧损有机颗粒引入的孔洞位置是随机分布的,且烧结过程中留下的孔洞形状不可控,特

别是在压力烧结情况下。

聚焦粒子束(FIB)和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在高精度微纳尺度加工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开始被研究人员应用于陶瓷

中缺陷的制备。

FIB和飞秒激光技术均能实现陶瓷表面孔洞的精确控制,但内部缺陷的引入目前还只能采用在烧结前混入有机颗粒的方

法。

作者也关注到一种激光内雕方法,该法通过给透明材料施加足够高光强的激光,产生非线性效应,诱发焦点处短时吸

收大量能量而产生微爆裂,从而引入复杂的构型(如玻璃中引入“砖泥结构”)。这种引入缺陷的加工原理同样适用

于透明陶瓷。但是,激光内雕方法在调控缺陷尺寸和形貌方面难度较大,产生的缺陷均为不规则放射状裂纹,尚无法

实现精准可控。


其他相关研究

不论是统计学分析,还是定量评价,陶瓷缺陷的检测与提取技术都是最终实现强度准确预测的前提及重要辅助工具。

目前陶瓷的无损检测技术很多,优缺点也十分鲜明,如敲击检查、声发射和红外热成像等技术,虽快速简便,但检测

精度低;机器视觉法仅能用于表面缺陷检测;超声波检测快速、经济,但检测灵敏度与缺陷深度有关,对气孔等体积

缺陷的检出率不高;激光超声波检测精度更高,但能量转换率低、信号弱;X射线断层扫描检测范围大、成像性能好,

适用于内外细小缺陷检测,但检测效率低、成本高,不适合大块陶瓷材料。从基础研究角度看,现有的X射线断层扫描

技术已基本能够满足对各类精细陶瓷的缺陷检测,但在工程应用领域,结构复杂或大型陶瓷构件的检测仍面临诸多困

难。

此外,在理论建模过程中,通常要对复杂固有缺陷进行简化,当借助理论模型指导强度预测时,同样会将材料中复杂

固有缺陷简化等效为模型可描述缺陷,这种简化也会降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常用的微孔简化方法用涵盖该孔洞所有特征或最大特征尺寸的圆球或椭球来替代复杂固有孔洞,通常以孔洞处

的应力集中程度作为评价指标。虽然目前缺陷的简化等效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材料中的孔洞上,但这些研究可为陶瓷

中复杂孔洞的简化等效提供思路和借鉴。


结语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人们针对典型缺陷影响下陶瓷的强度预测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和统计学研

究。

定量研究侧重于揭示特定人工裂纹或孔洞对陶瓷强度的影响规律,目前已开发出一些高精度的普适性预测模型,但这

些模型仍限于形状简单的人工缺陷。由于实际固有孔洞等缺陷远比人工缺陷复杂,定量研究尚难以进行准确预测。

统计学研究能够较为系统地描述各类缺陷(裂纹、孔洞、夹杂物、增韧相等)及材料微观结构(致密度、晶粒尺寸等)

与陶瓷强度的关系。相比于现有的定量研究,统计学法已将缺陷间的相互影响纳入研究范畴,模型预测时更加贴近陶

瓷的实际服役情况。但是统计学方法一般仅提供某一材料在特定应力水平下的失效概率,容易导致“大材小用”,即

选用的陶瓷材料性能远超实际使用要求,且在陶瓷服役过程中无法做到基于无损检测的可靠性判定。

随着无损检测、计算机模拟、原位测试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陶瓷缺陷-强度预测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如下:

1 在定量研究方面:

① 参考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方案,通过无损检测提取缺陷特征,基于数值模拟对固有缺陷进行合理简化与等效,进而

将现有定量模型用于解决固有缺陷的强度预测问题;

② 针对固有缺陷开展原位力学测试,揭示缺陷致裂机制及陶瓷强度响应规律;

③ 借鉴多裂纹相互作用理论,结合试验和模拟等手段,探究多孔洞相互影响机制,进而解决更贴近陶瓷实际微观结构

影响下的强度预测问题。


2 在统计学研究方面:

① 建立典型陶瓷材料的强度响应标准化数据库,方便其工程应用;

② 开展各向异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预测及可靠性评价工作。

除了对静载荷下陶瓷的强度进行预测外,未来这些方法也可被用于研究在实际服役环境(疲劳、腐蚀、振动、热冲击

等)下缺陷对陶瓷各理化性能的影响。


作者:王安哲1,2,3,4,王帅1,2,赵欣源1,2,张洁3,程业红5,周鹏4

工作单位:南京工程学院1.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5.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作者简介:王安哲,副教授,博士。

通信作者:周鹏,副教授

来源:《机械工程材料》2023年10期


  • 关于悦和

    廊坊悦和特种设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地处于素有京津走廊明珠之称的廊坊市,公司组建于2012年,是一家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技术服务咨询公司。


    备案图标.png

    冀公网安备 13109802000407号

    1607392834148877.jpg



    © Copyright 2019 - Yuehe ICP备案:


    冀ICP备16009706号

    联系我们
  • 联系悦和
    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光明东道60号
    邮箱:
    yuehendt@163.com
    电话:
    13691215152 王经理 18911973131 耿经理
    18911877766 杨总
  • 关注悦和

    悦和官网

    http://www.yhndt.com

    扫描官方二维码关注悦和最新动态

  • 给我们留言

    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13691215152 王经理 18911973131 耿经理

18911877766 杨总

在线QQ:
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光明东道60号

冀ICP160097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