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行业如何被物联网和云端应用程序改变
浏览量:1687次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激光扫描等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通过采集物体的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结合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以及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技术这些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模式。现在,物联网技术也正在逐步扩展到无损检测领域以及一些制造业的质量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这种“万物互联”的连通性
不仅限于一些高端的检测仪器,即使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无损检测仪器,例如在腐蚀监测领域常用的超声波测厚仪等,也正在升级并配备一些可用的无线连接,使之能够完美符合工业4.0的概念要求。
当检测设备能够连接到云端时,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便利性,甚至改变检测过程。例如,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取并利用相关检测信息做出决策,这是一种巨大的时间优势。通过将无损检测设备与办公室数据分析人员相连接的信息流可以极大的改进检测的工作流程,同时加快分析过程。
目前的挑战:
以超声波测厚仪为例,在数字记录仪出现之前,使用测厚仪进行厚度测量时,采用手写记录结果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使现在,一些公司仍然让检测人员将数据手写到被检查资产的等轴测量图上,以便将数据与特定的状态监测位置(CML)相关联。然而,由于这些数字都是由检测人员手工记录的,时间一长难免会有笔误出错,而且手写结果虽然很简单,但却耗费时间,因为读数最终还需要转录成正式报告或输入数据库进行记录,此外,这也增加了出错的几率,毕竟长时间输入数字需要工作人员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即使是一些配备了数字记录器的测厚仪也同样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数据必须通过数据传输线或取出存储卡传输到PC或笔记本电脑上。因此,有时候可能需要将量具从现场移除,分析人员必须等到检查完成后才能查看数据。如果出现需要重新检测的情况,则会增加整个检测过程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对厚度测量数据进行传输、处理和存档需要一个兼容的接口程序。许多公司出于需要开发了自己的检验数据管理系统(IDMS)。现今的IDMS程序通常非常昂贵,并且经常需要额外的软件升级费用。由于不同的运营商有时候会使用不同的IDMS程序,因此检测公司通常还需要保持不同程序之间的兼容性,这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又价格不菲。
物联网以及云服务是如何改善厚度检测的?
与现有的一些系统相比,由云端软件支持的连接式测厚仪更加具有优势。目前传输到IDMS程序的文件,可以直接通过测厚仪利用无线传输模式上传到云端应用程序。通过无线连接,用户可以在办公室创建和管理项目,并将任务分配给身处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员。
现场检测人员可以将检测仪器连接到移动热点或无线局域网(WLAN),并将检测所需的文件直接下载到设备上。然后,检测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进行所有必要的测量,并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在其他地点的数据分析师可以立即查看结果,从而更快地做出一些决策。由于数据始终以数字格式保存,因此不需要人工手动写入结果,这大大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几率。
通过云端应用程序,分析师可以立即查看数据。如果发现数据质量有问题需要重复检测,还可以将文件重新部署到检测仪器上等待重新测试,此外,云端数据可以支持以多种格式导出文件。一旦检查和确认数据没有问题,就可以将其上传到IDMS程序中进行统计分析和用来评估资产的机械完整性等。
以上所述的所有优势现在都可以通过无线检测设备和云端程序以及检测管理应用程序来实现。但这仅仅只是物联网改变无损检测领域的开始。
无损检测的未来在云端:
目前,无损检测领域正在开发的一些项目就包括研发可供检测人员使用的新型检测工具和基于云端的检测应用程序,以使无损检测工作变得更加容易。
这些新的基于云端的检测应用程序将使用户能够将检测仪器上的读数无线传输到监控系统中,从而使检测人员能够清楚地看到状态监控位置,并能够以数字方式捕捉读数。如果一个检测人员在现场看到一些值得关注的区域,他们可以马上通过设备配备的相机拍摄照片,及时与办公室的主管进行实时远程协作。
此外,在现场收集的所有数据都可以很容易地生成一份最终报告,并送交审批和签字。收集到的数据,无论是设备读数组成的数字图纸,还是检测人员的注释,或者是设备拍摄到的图像,都可以转换成可追踪的格式,并上传回IDMS程序,以便将来可以方便快捷的搜索和追溯。
总结
物联网设备和云端应用程序的快速出现正在逐渐改变工业无损检测的执行方式和数据的管理方式,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基于云端的应用在无损检测行业越来越普遍,检测数据的完整性将得到极大提高,这不仅会减少重复检测的可能性,而且会缩短完成检测所需的时间。对于研发无损检测设备的制造商来说,取得进展的关键之一在于要积极听取行业反馈,并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就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开展良好的协作探讨。